微信扫一扫
文化是历史的血脉,是民族的精神坐标,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,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,内容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为了了解福建地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程度,探寻非遗与区域发展的关系,提高人们对非遗的重视和传承意识,天津商业大学“闽迹于行·老记于心”实践团于7月12日-7月21日,深入福建多地开展以“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。
图为“闽”迹于行·“老”记于心实践团在泉州浔埔村亲身体验非遗“簪花围”
实践团通过查阅大量资料,对福建地区的非遗有了初步了解,并集体讨论设计出调查问卷,在泉州、福州、厦门等地都深入街道、村镇发放收集调查问卷。实践团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,通过认真观看展品和悉心聆听讲解,了解泉州非遗悠久的传承历史、精湛的制作工艺、深刻的文化底蕴。实践团深入泉州浔埔村亲身体验非遗“簪花围”,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加强宣传,与村委会进行座谈,向其提出加强村庄文旅配套的建议,得到其肯定。实践团在龙水漆篮展厅,欣赏到精美绝伦的漆篮作品,更被作品背后匠人潜心学艺、复兴家乡的故事感动。在未然阁,实践团了解了安溪铁观音的制作技艺,并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领略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。木偶剧团的老师为实践队员带来《钟馗醉酒》和《小沙弥下山》两部木偶剧,并指导实践队员操作木偶,感受非遗文化。队员们还走进南音艺苑,倾听千年古乐,感受唐宋大曲的遗风遗韵,向工作人员了解南音保护传承的现状和困境。
图为“闽”迹于行·“老”记于心实践团参加泉州提线木偶研学后与木偶剧团老师合影留念
图为“闽”迹于行·“老”记于心实践团参加龙水漆篮展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大学生们,更是要在保护和继承中发展创新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活力。经过参观学习、零距离体验、座谈交流,实践队员深刻的感受到了泉州非遗文化的多彩多姿,也看到了泉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重视,实践队员将根据调研结果,充分总结分析,做好宣传视频,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。